T   A A A

我校博士生参加哈佛大学中美澳气候论坛

2010年 03 月 22日 10:40
访问次数:4629
2010年3月2日至5日,中美澳博士研究生论坛在哈佛大学召开。来自澳大利亚八校联盟(Go8)、美国哈佛大学和中国九所大学(C9)研究生院共45位博士生受邀参加了此次会议。我校教育学院比较教育专业张燕军、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王会两名在读博士生参加了此次国际会议并做了报告。
2009年3月,为拓展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培养高水平国际化人才,我校副教务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严建华教授在应邀参加的堪培拉召开的澳大利亚八校联盟研究生院院长会上,提出了中国九所大学参加此次会议的建议。此后,作为受邀单位之一,我校研究生院积极筹备,经过全校报名、初选、面试后,综合研究生的科研业绩、外语水平等各项指标,将候选人资料递交哈佛大学会议组委会再次筛选,最后确定了两名参会博士生。
本次论坛以“气候:科学+人文Climate: Science+ Humanities”为主题,在气候问题、水资源和水利用、能源和能源转化、人口问题、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等多个领域进行探讨,旨在通过中、澳、美新生代对气候问题进行跨学科、多角度的分析和讨论,加深气候危机意识,探求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同时也为三国研究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合作搭建桥梁。
3月2日上午,王会同学作了题为“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Bamboo Forests to Contribute Abatement of Greenhouse Effect and Petroleum Crisis in China”的报告,报告围绕中国能源与资源的现状与问题,以竹资源综合利用为例,提出了缓解我国能源资源危机的新思路,并对中国生物质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高新技术在生物质材料化和能源化中的应用提出了独到的见解。3月4日下午,张燕军同学结合中国国情就人口、教育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了“The Experience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a Country Changing from a Populous Nation to a Powerful Nation with Strong Human Resources——China’s Way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Its Population Through Education Innovation”的主题发言,介绍了中国人口数量和素质“两手抓”,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进而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两步走”战略,分析了其与气候变化及能源利用等的关系,并进而总结了该战略对促进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这加深了美国、澳大利亚与会专家和研究生对中国的理解,也有利于三国代表在气候、人口和教育等问题上的深入研究和合作。
通过与参会代表的交流,我们发现,哈佛和G8的学生大多学习态度积极,思维活跃,不拘泥于书本,并敢于挑战权威,提出自己对于问题的不同看法。积极与导师和周围同学进行沟通,学生们团队意识强,一个课题组通常包含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多名学生。他们的开放意识及团队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会后,中美澳三国研究生大都认为,气候变化是长期的,因此,各国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进行跨国、跨学科的交流对话和合作研究。中美澳与会代表相互交换了联系方式,以便于后续交流和合作。
利用会议间隙,参观了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MIT)。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学,哈佛和MIT具有丰富的资源,实验条件优越,拥有世界藏书量最大的图书馆,哈佛和MIT还实行资源共享,为学生们提供了活跃、开放的良好学习环境。无论是MIT,还是哈佛大学的校园建筑均别具一格,这些建筑在建造初期就已经打上了“经典”的烙印,进入哈佛校园,往往有一种积极向上、务实奋进和让人肃然起敬的感觉,这也是哈佛大学在国际上能共享有如此盛名的原因之一。
   
   
   
究生院
201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