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四为”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一定的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从事创新性科学研究工作,拥有国际视野,具备进一步深造的学术基础和科研技能的高层次研究型创新人才和领导者。 面向制造强国发展战略,培养创新设计领域的高端工程人才,培养面向国际化的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设计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层次工业设计工程应用人才。 二、基本要求 1、品德素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公民道德规范,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学校校训、共同价值观及浙大精神,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人格素养和行为习惯。崇尚科学精神,恪守学术道德,严守学术规范,践行优良学风研风。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和深厚的家国情怀,坚定学科自信和科技自强,具备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投身学术前沿领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2、知识结构:适应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国际学术前沿发展动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国际视野。 3、基本能力:掌握工业设计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了解该领域最新成果和发展方向,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工业设计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复杂产品和创新型产品的设计开发工作。
1、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提交4篇以上读书(学术)报告,其中公开在学科或学院(系)的学术论坛做读书(学术)报告1次以上,或参加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作口头学术报告1次以上,或参加红点设计、IF、IDEA等国际知名设计竞赛,以及其他高影响力国际、国家级、地市级竞赛,并获奖1次(第一学生作者),或设计作品参加国家或国际知名展览1次(第一学生作者)。具体详见学院和学科相关规定和要求。 2、读书(学术、实践)报告达到规定的要求,计2学分。
1、专业实践包括在企业、设计研究机构(实验室)和社会组织进行工业设计工程相关的实践训练。其中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工业设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6个月,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1年。 2、专业实践需取得相应成果(参考工业设计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成果规定执行)并达到规定的要求,计4学分。具体详见学院或学科相关规定和要求。
1、研究生必须进行开提报告。 2、在入学后1.5年内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 2、根据开题要求撰写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包括论文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并经导师确认同意。 3、答辩前6个月参加以研究生导师及导师团队成员为主体组成的考核小组(至少3名)的评审。 4、完成开题报告后,与学位论文答辩时间至少间隔 6 个月,方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1、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须进行中期考核(检查),具体要求可参照学院和学科关于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有关规定执行。 2、鼓励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完成进度、实践教学安排落实情况、学位论文工作进展等进行中期检查。 3、研究所、导师可按照研究方案对硕士生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中期检查。
学位论文预答辩(预审)应遵循以下要求: 1、通过学位论文预答辩(预审)后,方可申请学位论文正式评阅。 2、应于学位论文正式答辩前1个月提出预答辩(预审)申请,申请时需填写《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预审)申请表》。 3、应在所属专业学位类别范围内公开进行,并由以研究生导师及导师团队成员为主体组成的考核小组(至少3名)评审。 4、由院(系)、学科统一组织和实施。学位论文预答辩(预审)实行论文匿名双盲评审制度。具体详见学科相关规定和要求。
1、在规定修业年限内,修完必修课程且达到本专业培养方案最低课程学分要求。 2、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各个培养环节,成绩合格。 3、在学期间所获得的创新成果达到学科、学部制定的要求。 4、通过学位论文评审和学位论文答辩。
1、严格按照学校及学院研究生培养制度规定。 2、由学科成立研究生学位论文预审小组,确保学术质量。 3、论文答辩送审实行预审制、外审双盲审制。
1、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或研究课题,可以是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等。 2、学位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由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具备相应的技术要求和较充足的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3、学位论文可以采用产品研发、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需符合学校学位论文撰写规范。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一般应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时间不少于1年。
必修/选修 | 课程性质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总学时 | 开课学期 | 备注 |
---|---|---|---|---|---|---|---|
必修 | 公共选修课 | 0000999 | 公共素质类课程至少1门(具体课程详见清单,个人学习计划制定时勿以具体课程替代) | 1.0 | 16 | 春、夏、秋、冬 | |
必修 | 公共学位课 | 0420002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0 | 24 | 春、夏、秋、冬 | |
必修 | 专业学位课 | 0440001 | 工程伦理 | 2.0 | 32 | 春、夏、秋、冬 | 机械类工程伦理课 |
必修 | 公共学位课 | 0500011 | 研究生英语应用能力提升 | 2.0 | 64 | 春、夏、秋、冬 | |
必修 | 专业学位课 | 2102004 | 创新设计 | 2.0 | 32 | 秋 | |
必修 | 专业学位课 | 2102005 | 研究生论文写作指导 | 1.0 | 16 | 夏 | 论文写作课 |
必修 | 专业学位课 | 2123005 | 设计研究与实践案例 | 2.0 | 32 | 秋、冬 | 案例课 建议在研三秋冬学期修读 |
必修 | 专业学位课 | 2141035 | 设计研究 | 2.0 | 32 | 秋 | |
必修 | 专业学位课 | 2141039 | 设计数学 | 2.0 | 32 | 冬 | |
必修 | 专业学位课 | 2521018 | 工程技术前沿导论 | 2.0 | 32 | 春、夏、秋、冬 | 前沿讲座课程 |
必修 | 公共学位课 | 3320002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2.0 | 32 | 春、夏、秋、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