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级 060100|考古学 非全日制博士 培养方案

年级
2024
 
培养类型
非全日制博士
 
学位类别
学术学位
 
学院
艺术与考古学院
 
专业
060100|考古学
 
学制
4.0
 

课程学分要求

最低总学分
12.0
公共学位课最低学分
4.0
专业课最低学分
5.0
专业学位课最低学分
3.0

培 养 环 节

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品德良好;实事求是,学风严谨;良好的职业道德; 2.具有较扎实的文物学、考古学、博物馆学和文化遗产基本理论知识,有较宽的知识面(包括掌握理学、工学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某一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具有独立从事与文物学、考古学、博物馆学和文化遗产相关的学术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专门人才。 (二)基本要求 1.品德素质: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文物、考古、博物馆专业相关的保密制度和纪律;恪守学界公认的学术道德及本学科共同遵守的学术规范;有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身心健康。 2.知识结构:具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和国际视野;掌握专业方向的基本理论与技能;注重研究方法的学习与创新;了解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基本能力:具有独立的科学研究能力,包括获取知识能力、学术鉴别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学术创新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具有高远的学术理想和社会责任感,能将考古学科与人类文化建设相结合,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促进人类文明的传承与进步。

 
读书(学术,实践)报告

读书报告或实践报告累计6次,其中至少2次在学科或学院学术论坛上进行,或参加国际或全国会议作口头学术报告2次。读书报告中需有2次内容与理论相关。

 
专业实践环节

 
开题报告

(一)研究生必须进行开题报告。 (二)研究生应就学位论文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等作出论证,撰写《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在所属学术学位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范围内公开报告,由以研究生导师及导师团队成员为主体组成的考核小组(至少3名)评审。经评审通过的《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应上传至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并以书面形式提交至学院教学科研科存档备案。 (三)开题报告未获通过者,应尽快修改完善开题报告,经导师确认同意后重新进行开题报告。 (四)开题报告通过者,经导师确认需变更学位论文课题研究者,应重新进行开题报告。 (五)普通博士研究生应于入学后1.5学年内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对未按时开题的研究生,应督促导师指导研究生进行开题报告。 (六)博士研究生完成开题报告后,与学位论文答辩时间至少间隔12个月,方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中期考核(检查)

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初期进行。考核小组的成员至少由3名博士生导师组成。中期考核的内容包括博士生的学习计划执行情况、个人的科研成果以及社会实践等方面。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级。考核结果和科研助学金挂钩。

 
预答辩(预审)

(一)研究生通过学位论文预答辩后,方可申请学位论文正式评阅。 (二)研究生应于学位论文正式答辩前2个月提出预答辩申请,申请时需填写《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申请表》。 (三)预答辩应在所属学术学位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范围内公开进行,并由以研究生导师及导师团队成员为主体组成的考核小组(至少3名)评审。研究生应在预答辩前公示预答辩人姓名、学位论文题目和答辩时间、地点,并将学位论文初稿送至预答辩专家。 (四)通过预答辩的研究生应登录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填写完成“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申请表”经导师、院系审核,下载并由导师签字确认后,以书面形式提交学院教学科研科存档备案。预答辩不通过者,须根据考核小组提出的意见,针对课题研究工作及学位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实质性的调整和改进,经导师确认同意后,再次提出学位论文预答辩申请。

 
毕业和授予学位标准

博士生在规定学业年限内完成课程学习,修满规定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资格,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关规定,且达到浙江大学和人文学部博士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博士学位。

 
质量保证体系

《文物、博物馆与考古学科研究生管理细则》:内容包括日常管理、学业管理和考核管理等。

 
备注

社会实践是博士生必修环节,社会实践形式包括在社会实践基地进行的社会实践和经研究生院及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认定并批准的其他形式的社会实践。普通博士生社会实践一般安排在第一学年结束后的暑期进行;直读博士生和硕博连读生社会实践一般安排在进入博士阶段的第二学年结束后的暑期进行。原则上参加社会实践时间为4—6周,可集中安排,也可分两次进行。

 

平 台 课 程

必修/选修 课程性质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总学时 开课学期 备注
必修 公共选修课 0000999 公共素质类课程至少1门(具体课程详见清单,个人学习计划制定时勿以具体课程替代) 1.0 16 春、夏、秋、冬
必修 公共学位课 0500010 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提升 2.0 64 春、夏、秋、冬
必修 公共学位课 3310001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2.0 32 春、夏、秋、冬
必修 专业学位课 4002001 研究生论文写作与艺术学文献基础 1.0 16

方 向 课 程

一、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学、二、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三、考古学理论与断代考古、四、专门考古

研究内容

该模块课程包括了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学、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考古学理论与断代考古、专门考古(艺术考古、出土文献等),学生可根据研读的方向选修。

备注

 

必修/选修 课程性质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总学时 开课学期 备注
选修 专业选修课 4003145 中国古代都城研究 2.0 32 夏、冬
选修 专业学位课 4011030 文化遗产学专题研讨 2.0 32 秋、冬
选修 专业学位课 4011142 文博与考古学术前沿 2.0 32 春、秋
选修 专业选修课 4013015 汉唐考古专题研究 2.0 32
选修 专业学位课 4013037 文物保护学专题研究 2.0 32
选修 专业学位课 4013038 考古学专题研究 2.0 32 秋、冬
选修 专业学位课 4013039 博物馆学专题研究 2.0 32 春、夏
选修 专业学位课 4013040 物质文化研究 2.0 32 春、秋
选修 专业选修课 4013041 出土文献研究 2.0 32 春、冬
选修 专业选修课 4013051 出土文献研究(下) 2.0 32
选修 专业选修课 4013141 博物馆认知与传播 2.0 32
选修 专业选修课 4013145 中国古代帝陵制度专题研究 2.0 32 夏、冬
选修 专业选修课 4013146 石器专题研究 2.0 32 秋、冬
选修 专业选修课 4013149 科技考古专题 2.0 32 春、夏
选修 专业选修课 4013150 分子考古专题 2.0 32
选修 专业选修课 4021159 文化遗产专题 2.0 32 春、秋

五、考古学交叉科学

研究内容

该方向为考古学交叉学科方向课程,包含了科技考古,文物保护,文化遗产管理、规划与利用,博物馆认知、传播与数字化,艺术考古等交叉领域。专业选修课可从考古学(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学、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等方向)以及美术学、心理学、公共管理、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等一级学科博士点课程中选修相应学分。

备注

 

必修/选修 课程性质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总学时 开课学期 备注
选修 专业学位课 4011030 文化遗产学专题研讨 2.0 32 秋、冬
选修 专业学位课 4011142 文博与考古学术前沿 2.0 32 春、秋
选修 专业学位课 4013037 文物保护学专题研究 2.0 32 文科背景学生必修
选修 专业学位课 4013038 考古学专题研究 2.0 32 秋、冬
选修 专业学位课 4013039 博物馆学专题研究 2.0 32 春、夏
选修 专业学位课 4013040 物质文化研究 2.0 32 春、秋 理工背景学生必修
选修 专业选修课 4021159 文化遗产专题 2.0 32 春、秋